央广网北京3月4日消息 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4日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全国两会时间正式开启。以文化人,以艺通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节目4日起推出两会特别节目《两会“艺”起谈》,节目将专访两会文艺界代表委员,聚焦文化发展与讲好中国故事,谈他们的履职尽责、建言献策,聊他们与你我共同关心的文化话题与期待。
首期嘉宾田沁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国家一级导演。
忙碌的2021年留下哪些难忘瞬间?虎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将有哪些精彩演出与观众相约?文化院团如何创新发展服务百姓?本期推出主持人苏扬对田沁鑫的专访。
肩负光荣使命与艰巨任务,一刻不敢懈怠
苏扬:回顾过去一年,工作中有哪些记忆深刻的故事?
田沁鑫:去年受文旅部邀请,担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的副总导演,我感到非常荣幸。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对中国共产党的党史进行了进一步学习,深感我们党一百年奋斗的不易。由于我主要负责视频和戏剧部分的工作,所以如何将现场戏剧表演投放到国家体育场的超大屏上,并且能将蕴含在戏剧中核心思想性的东西全方位展现在现场及电视机的观众面前,成为我们要攻克的难题。
其中,我个人有个小插曲。在排练中,我的脚意外骨折,并进行了手术治疗。在病房休息时,疼痛让我想到了志愿军战士,想到他们在异国作战,我对他们充满敬意。从1921年到2021年,其中奋斗的一幕幕在我脑海涌现,每前进一步都不容易,感觉100年真是轰轰烈烈、波澜壮阔,这样深入的思考让我充满力量。等我回到工作岗位,虽然脚很疼,但肩负的光荣使命和艰巨的任务,让我坚持下来。正式演出结束后,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我们很受鼓舞。
田沁鑫
剧院为艺术家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
苏扬:去年国家话剧院院庆,听说还收到习总书记给剧院演职人员的回信,是怎么想到要给习总书记写信的?
田沁鑫:去年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建院80周年、正式成立20周年,全院上下都非常关心这次院庆。我们采访了老艺术家,他们都提到当初建院时,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注剧院的发展并且经常和青年创作人员进行交流。话剧院一路走来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帮助,所以老艺术家们就提议给总书记写信,以此表达,在新时代我们会努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以及勇攀文艺高峰的精神追求。
在院庆的前一天,我们收到了回信,总书记在信中说,希望再接再厉,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听到回信时,我热泪盈眶,其他同事也很激动,我们深受鼓舞,同时感到重任在肩。
在我当院长之后,感受很深的话是:剧院是为艺术家们服务的。而文艺为谁服务?毛主席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指出,文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主持人 苏扬
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苏扬:2022年中国国家话剧院有哪些惊喜带给观众?
田沁鑫:2022年,带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对话剧院的嘱托和期望,我们希望能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也想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作出更大的努力。
2022年,我们会在下半年推出反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话剧《抗战中的文艺》,这是一部史诗级大戏;还将和最高人民法院合作推出《鼓楼那些事儿》,讲述中轴线申遗、民法典普及等北京人生活变化的故事;以及和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话剧院一起将王蒙先生的作品《青春万岁》改编成同名话剧,争取在五四青年节演出。
除此之外,我们也在积极筹备线上演播、数字智能剧场的建设。在线下演出不断的情况下,线上演播的IP也开始创作。我们加大对线上演播的投入力度,为互联网线上观众提供戏剧+影视大剧,以这样的新业态来满足老百姓线上欣赏文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
苏扬: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这次两会您将带来怎样的提案?
田沁鑫:关于建立引进数字化演艺人才的常态化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中国国家话剧院与时代同步伐,为了未来数字智能化剧场应用,剧院现在亟需引进复合型人才。因此,建议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打破人才选用限制,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演艺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例如,在中央戏剧学院开设能够和互联网线上表演相结合的实验班,培养既懂电影、懂戏,同时也懂其他(互联网数字技术)的人才。包括为线上戏剧新业态,能够采用多机位拍摄与有质量的现场直播,多培养这样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北京艺术基金扶持青年导演计划正在剧院落实,我们会在小剧场呈现两部古典名著《牡丹亭》和《水浒传》,将由6位青年女导演和6位青年男导演来共同完成。另外,许多青年导演都在积极构思,不断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他们成长锻炼的好机会。
最后,希望大家多看话剧,提高文艺审美能力和修养,相信艺术可以改造生活!
监制:郭静、白中华
主持:苏扬
编辑:程穗儿、乔仁慧、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