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段佳话,发生在张籍做水部员外郎的任上。当时,有个叫朱庆馀的士子,向张籍行卷希望得到举荐。张籍便随身带着朱庆馀的26首佳作,逢人就推赞宣扬。可是,朱庆馀心里没底,临近科试还想从张籍那儿探探口风,于是再次寄给张籍一首诗,叫《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借用一个很巧妙的比喻,以新娘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这样,诗中的新娘问丈夫画眉深浅入不入,婆婆(唐代称公婆为“舅姑”)她老人家看得上看不上时,其实是诗外的朱庆馀在问张大人:我交给您看的作品,合不合时尚,入不入今年主考官的法眼呢?本来难以启齿的这一“问”,却问得含蓄委婉,既表达了真实意图,也再次向张大人展示了自己的聪明和才情。
张籍是什么人?还能读不出朱庆馀心里的那点“小九九”!他回了一首《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的答诗同样全用比体写成。诗中将朱庆馀比作一位越地采菱姑娘(朱庆馀正好是越州人),说她相貌既美,歌喉又好,明明知道自己明艳照人,还“沉吟”不决。虽然其他姑娘身着齐地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那并不值得人们看重,而这位越女一曲清新的菱歌,才真抵得上一万两黄金。这其实等于在说,你别担心了,那些外表华丽的文章不会被时人看重,你的清新诗文才真正是有价值的。
朱庆馀的赠诗写得好,张籍也答得好,一问一答,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结果自然毫无意外,朱庆馀如愿以偿高中进士。(事见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下)
很巧,张籍和朱庆馀这一对师生都来过襄阳,都留下了咏襄阳的诗,张籍还留下了多首。
过孟浩然旧居
朱庆馀
命合终山水,才非不称时
冢边空有树,身后独无儿
散尽诗篇本,长存道德碑
平生谁见重,应只是王维
孟浩然旧居,在今襄阳城南观音阁附近的孟家园,亦即孟诗提到过的“涧南园”。此诗一开篇,便对孟浩然一生作出饱含怜惜与敬重之情的评断,说他命里合该要终身隐于山水,未出仕并非才能不称于时。话外其实是充满了为孟浩然抱不平之气的。因为接下来就写到了孟浩然身后的凄凉,以同他响亮的诗名形成对照,于无言之中引起人们的愤愤不平。据孟诗“稚子摘杨梅”之句,可知孟本有子,可能其子早逝,子又无孙,故言孟“身后独无儿”,只有坟墓前树木草丛,一片荒凉。
颈联一个反转,为孟浩然题赞,说孟浩然虽然生前的诗卷散尽了(其实已长留人心),但一座道德丰碑永久长存。这一评价表达了诗人对这位诗坛前辈的无比敬仰。尾联诗人还忍不住遐想:孟浩然这一生最为谁推重呢?算来应该是他最好的朋友王维吧。王维、孟浩然两人密切的诗交以及交往中的那些事,朱氏自然熟知,故这一推断合情合理。其实,推重孟浩然的何止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就不说了,仅凭这首诗,他朱庆馀也应该算一个。
最后,来看朱庆馀的恩师张籍写襄阳的诗。限于篇幅,只来看笔者认为给襄阳留下了最好宣传词的这首:
送李司空赴镇襄阳
张籍
中外兼权社稷臣,千官齐出拜行尘
再调公鼎勋庸盛,三受兵符宠命新
商路雪开旗旆展,楚堤梅发驿亭春
襄阳风景由来好,重与江山作主人
诗题中的“李司空”,即当朝宰相李逢吉。宝历二年(826年),李逢吉以检校司空身份二度出任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使,所以诗起句便赞他为“中(朝中)外(外藩)兼权社稷臣”。诗的前四句,都是写李逢吉赴任时千官拜送的威仪,夸赞他为国立下的功勋和堪当朝廷大任的荣耀。张籍当时是水部郎中,也就相当于现在司局级的小官。据史载李逢吉“才思俊丽,能文工诗”,所以,对张籍这些诗句,想必他一定能欣赏,也挺享受。
颈联写景,充分展示出诗人的才情。从京城至襄阳,必经商洛之地,故云:在商洛道上,李司空的队伍旗旆招展,在白雪中显得分外鲜艳;而襄阳的大堤上,早梅已在驿亭边吐露了春信,仿佛在迎候李司空的到来。尽管是想象之笔,却写得有声有色。因为这些地方诗人都很熟悉,他游览过襄阳的谷隐寺、云居寺、景空寺,还探访过襄阳城南的隐居高士,而且都留下了诗。从诗艺上讲,作为律诗的这一联,对仗工稳贴切,尤其“商路”与“楚堤”之对,足见功底深厚。
最后,便是对李司空赴任的美好祝愿了:襄阳这地方,从来就是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李大人重新主政后,这里的江山一定会焕发出新的气象。全诗到此缴足题意,显得首尾圆合。说到这儿,读者也自然明白了,我要推荐的,正是这诗的最后两句。
王维的“襄阳好风日”,只是说襄阳风光好;而张籍的“襄阳风景由来好”,是说襄阳风景从来就好,自古以来就好,意思进了一层吧?王维的“留醉与山翁”,是要回到古代去寻找知音,我们今天若还把晋代那位“山翁”引为同调,跟他一起“留醉”,多少显得有点不合时宜;而张籍的“重与江山作主人”,完全可以赋予推陈出新的命意:新时代的襄阳人,就是要以主人翁姿态建设家乡,让这一处江山更加美丽富饶。
再读一遍:“襄阳风景由来好,重与江山作主人。”是不是比读王维那诗更富有时代感、更增添一种自豪感?
严爱华 /YanAiHua
襄阳市高校退休教师,湖北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襄阳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襄阳市楹联学会副主席。
图片源于网络
原文载于《襄阳日报》
2020年11月10日6版副刊
已经作者同意刊出